“這么大的企業(yè)還這么‘摳門’”,別人這句看似批評的評價,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的人卻當作是褒揚,樂滋滋地接受。
“麻袋毛精神”就是這家大型企業(yè)“摳門”的典型例證。上世紀70年代,吉化染料廠李云山等工人在庫房里回收舊麻袋,積攢麻袋毛,把抖落在地上的物料都回收起來,在當時能換回四輛“解放牌”卡車。這種勤儉節(jié)約的精神被稱為“麻袋毛精神”。
中性筆每年采購一次,平時只發(fā)放筆芯;打印機硒鼓在能用的前提下不予更換,只添加墨粉……在“麻袋毛精神”發(fā)源地吉化染料廠,廣大員工始終傳承勤儉節(jié)約精神,一點一滴當省則省。
現(xiàn)任苯酚車間化工三班班長的劉玉,在20多年前聽著“麻袋毛”的故事走進染料廠,當上了一名操作工。20年后,他成了新時期“麻袋毛精神”的傳承人。在徒弟陳剛的眼中,劉玉的廢品箱就是一個“百寶箱”,從幾分錢的螺絲釘,到幾十塊錢的管線頭,再到幾百元、幾千元錢的舊閥門,甚至是從幾萬、幾十萬、上百萬元廢舊設備和儀表上拆下來的舊零件……分門別類,要啥有啥。“說不準啥時候,這些舊東西就能派上大用場。”劉玉說。在劉玉的言傳身教下,年輕的陳剛也有了自己的“百寶箱”。
5年間,他們采用拼湊法和局部更換法,利用舊零件修復受損儀表23塊,節(jié)省材料費18萬元;他們挑戰(zhàn)工藝極限,物盡其用,原料消耗連續(xù)7個月創(chuàng)出歷史最好水平,節(jié)約原料成本376萬元。
如今,“麻袋毛精神”早已從染料廠擴展到吉化公司所有工廠和單位,成為吉化人共同的精神財富。
動力二廠原料車間運行一班輸煤崗位工人顧智洪,每班上煤結束必清必掃,讓散落的原煤顆粒歸倉。今年以來,顧智洪從千米皮帶線下清理積煤160公斤,刮掉滾筒上的煤泥47公斤,以實際行動實現(xiàn)工廠“度電必爭、克煤必省”的節(jié)約要求。
“節(jié)約是最大的經濟,一個企業(yè)如果不點滴節(jié)約,成本就要增高,利潤就要縮小。”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總經理王光軍說,“無論時代如何發(fā)展,物質如何充裕,勤儉節(jié)約傳統(tǒng)不能丟。‘麻袋毛精神’永遠是吉化的傳家寶!”
(本文章摘自10月28日《人民日報》)
圖片來源:找項目網